您的位置: 学院首页 >> 规章制度 >> 正文
地理与环境学院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实施办法(试行)
发布时间:2025-01-15   点击数: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保障地理与环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针对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关键环节的问题进行系统性改进,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地理科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旨在通过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跟踪验证的闭环机制,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等,确保毕业生符合中学地理教师专业标准及基础教育需求。

第三条 持续改进工作遵循以下原则:

对标导向:以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确保改进方向符合认证要求;

问题导向:聚焦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课程目标达成评价、用人单位反馈等发现的核心问题,避免形式化改进;

专业特色:结合地理学科实践性、空间性特点,重点强化野外实习、教育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改进;

协同参与:构建学院--教研室--双导师--学生协同改进机制,吸纳利益相关方(中学、教育行政部门意见。

第二章 责任机构与职责

第四条 学院成立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工作小组(以下简称改进小组),由院长担任组长,教学副院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

1. 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度评价小组(由专业负责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教育行政部门代表、毕业生代表等组成

2. 毕业要求合理性与达成度评价小组(由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核心课程负责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高校教育学专家等组成

3. 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评价小组(由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中学地理骨干教师、毕业生代表等组成

4. 实践教学改进小组(由实践教学负责人、野外实习带队教师、中学实习指导教师、实习学生代表等组成

第五条 各小组核心职责:

1. 改进小组:统筹制定年度持续改进工作计划,协调校院资源,审核改进方案及效果,决策重大改进事项;

2. 培养目标评价小组 2年开展1次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通过问卷调查(覆盖用人单位、在校生、往届毕业生、座谈会(中学骨干地理教师、教育行政部门,分析培养目标服务面向能力定位与区域基础教育政策、职业需求的匹配度;

2年形成《培养目标合理性与达成度评价报告》,重点分析毕业生从事地理教育比例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的认可度职业发展与培养目标的契合度等核心指标,提出培养目标修订建议;

3. 毕业要求评价小组 每年结合应届毕业生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结果,分析指标点达成情况;联动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评价小组,针对未达标指标点制定课程支撑优化措施

2年开展1次毕业要求合理性评价,结合《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更新、基础教育改革动态,审核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可衡量性、可评价性、可达成性,修订不合理指标;

监督改进措施落地:每学期末核查核心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改进情况,确保改进措施不流于形式。

4. 课程体系与课程目标评价小组 每学期开展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针对每门课程形成《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

2年开展1次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调整方案;

制定课程优化方案:针对评价发现的问题,提出课程增删、学时调整、内容修订建议,完成课程大纲修订;

跟踪课程改进效果:对调整后的课程,在下次开课学期末再次开展目标达成度评价,验证改进成效。

5. 实践教学改进小组:聚焦野外实习、教育实习等环节,每学期收集学生反馈、指导教师意见,针对提出的问题,优化实习大纲与指导机制。

第三章 持续改进依据与流程

第六条 持续改进依据包括以下评价结果及反馈信息:

培养目标: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每2、用人单位满意度问卷(每年、教育行政部门政策需求;

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报告(每年、教师资格证获取率、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奖情况;

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报告(每2、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报告(每学期、学生评教数据(每学期

实践教学:野外实习总结报告(每学期、教育实习督导日志(每学期、实习学校反馈意见(每年

师资与条件: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反馈、实验室/实习基地建设评估报告(每2

第七条 持续改进流程:

问题识别:各评价小组汇总上述依据,梳理核心问题,形成《问题清单》,报改进小组审核;

方案制定:针对《问题清单》,各小组制定专项改进方案,明确改进目标、责任人、时间节点及验证方式;

方案实施(每学期:各责任人按方案推进改进,如课程调整需更新教学大纲,实践改进需修订实习手册;

效果验证(每学期末:改进小组组织核查,通过数据对比实地抽查利益相关方访谈验证效果,未达标的需重新制定方案。

第四章 改进效果跟进与保障

第八条 改进效果跟进:

短期跟进(1学期:针对课程教学、实践环节的改进,通过下次课程达成度、实习反馈验证效果;

中期跟进(1学年:针对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改进,通过下一届毕业生评价数据验证;

长期跟进(2-3学年:针对培养目标的改进,通过毕业生职业发展跟踪、用人单位长期反馈验证。

第九条 保障措施:

制度保障:将本办法纳入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与《地理与环境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办法》、《地理科学专业实习管理细则》联动执行;

激励约束:将改进工作成效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指标,对改进效果显著的团队给予表彰,对未按要求推进改进的责任人,由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进行督导问询。

第五章 附则

第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由地理与环境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 未尽事宜,参照《咸阳师范学院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运行总体方案》执行,若与学校最新制度冲突,以学校制度为准。


                                                                                                                                                                                                                                          地理与环境学院

                                                                                                                                                                                                                                                 20251